bt365体育在线官网  > 专题活动  > 他山之石

安徽:转型升级做加法 生态强省写精彩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7-12-13


森林增长 绿满安徽

森林长廊

        过去的5年,是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不平凡的5年,通过执著努力、创新探索,留下了许多精彩和喜悦。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把加快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强省建设主体任务,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同步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广泛掀起造林绿化热潮。与此同时,安徽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划定了林地、森林、湿地、物种4条生态红线,坚持生态和民生并重,紧紧抓住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主线,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富民。

        2012年-2015年,全省共完成造林845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个,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3个、森林城镇367个、森林村庄2628个,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5545公里。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达28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9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木本油料等林业工程,森林资源、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林业治理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打牢生态强省绿色根基

        大工程带动绿色大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10月启动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以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尽快改变安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脆弱的状况。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省新增造林面积1000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提升到30%,林业总产值和农民林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工程实施4年来,全省上下坚定目标,凝心聚力,奋力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共完成造林845万亩,各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2016年有望全面完成工程建设。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有效拓展了生态空间,改善了森林布局结构,促进了林业经济快速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坚持以上率下,全面压实责任。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先后召开3次领导小组会、3次造林整地现场会、1次重点市县调度会,省领导多次调研、批示,进行安排部署。每年春节后上班伊始,全省组织开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周"活动,省党政军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省政府把工程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每年考核一次,5年进行总考核。省、市、县、乡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真空。每年整地、造林期间,省和各级加强检查督查,强化调度指导,坚持周调度、旬通报、月督查制度。省对重点市县进行重点调度指导。各地都制定了完善的检查考核、奖惩办法,强化推进力度。

        坚持科学规划,拓展造林空间。制定了《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确定了"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丘陵增绿突破、山地造林攻坚、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三大造林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地方意见的原则,及时调整工程建设规划任务。各地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把工程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城镇村庄、山路田渠,最大限度挖掘造林潜力,有效解决了"树往哪里栽"的问题。江淮丘陵地区重点在缺水易旱的丘岗地发展高效经济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皖北平原地区与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统筹安排规划,落实造林地块。皖南、皖西两大山区通过挖潜造林、见缝插绿拓展绿化,在森林质量提升上狠下功夫,建成了一大批高效林业工程。

        坚持质量标准,强化技术服务。省林业厅针对不同造林工程制定印发了7项造林技术导则与标准,出台了工程建设考核办法、检查验收细则和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等考评办法。根据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出台了多项指导文件,推进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实行工程建设成果"一张图"管理,每年造林情况上图上表,一目了然,并向社会公开。每年秋季严格核查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对市县政府考核分值。持续组织开展全省万名林业科技人员服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活动。组织24个省级专家组72名专家深入基层巡回指导,每名专家至少建立500亩以上的联系点,并通过网络解答群众技术咨询。特色高效经济林树种和乡土树种造林比例逐年加大,林种结构配置和造林模式更加科学,工程建设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坚持创新机制,多方增加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在中央专项资金基础上,省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补助,对一般造林按每亩300元、石质山地造林每亩500元予以补助;整合省级涉林专项资金,对新建森林长廊、实现创建森林城市目标的单位给予奖补。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创新造林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功能,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工程专项资金25亿元左右,吸引社会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各类社会主体承担造林占全省新造林的比重由工程实施之初的80%提高到现在90%以上。

 森林城市

森林村庄

      四项措施加快创建

       合力打造美好城乡

        安徽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作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大力推进。3年来,池州、合肥、安庆、黄山、宣城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3个、森林城镇367个、森林村庄2628个,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到2016年的创建任务,并呈现不断扩展之势。

        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省绿化委、省林业厅出台了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考核验收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创建行为,确保建设质量。各地立足当地城镇村庄实际和林情特点,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优化森林布局结构,统筹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形成了"五级联动""四级联创"的良好局面。

        政策激励,多方投入。将"创森"造林绿化纳入省级工程补助范围,对实现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省财政分别奖补100万元、50万元;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由各市、县分别给予奖补。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各级政府投入四项创建资金30多亿元,2015年达80多亿元。同时,实行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吸引大量社会投资造林。

        绿化城乡,美化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为出发点,做到"见缝插绿、能绿则绿、应绿尽绿",加快绿化增量提质。城市重点发展景观林、森林公园、水源涵养林和各类公园绿地,村庄广泛营建环村林、村片林和各类乡村林园,努力实现绿满城乡、人林和谐、生态宜居。

        民生为本,合力共建。为让广大群众能够走进森林,享受清新空气和绿水青山,每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的市、县,至少新建一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同时结合发展林业产业,改造森林景观,提升质量效益。以"创森"为平台,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形成了群策群力、全民参与、建绿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三线三边"绿化提升

       美化环境应绿尽绿

        2013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流沿线和省际周边、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为对象的"三线三边"环境治理行动,坚持绿化先行,把"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作为重点任务。两年来,全省共完成"三线三边"造林195.9 万亩,涌现出大量绿化精品亮点,绿起来、美起来正在成为现实。

        主攻薄弱环节,拓展造林绿化空间。把植树造林主战场向人口集中区域延展、向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挺进、向绿化薄弱环节进军,因地制宜实施"三线"补绿扩带、"三边"扩绿改造和城乡见缝插绿,要求铁路、公路、江河沿线绿化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宜林荒山荒地实现全面绿化。2014年、2015年"三线三边"造林面积分别占当年全省造林面积的40.5%、63.6%。

        坚持绿化先行,着力提升质量效益。按照"生态建设、以林为主,环境治理、绿化先行"要求,围绕"三线三边"建设林带、林网、林园,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举,加快实现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特别是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和公路国省道以及大江大河,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4600多公里,多数路段林带宽度达到50米以上,绿化档次高、景观效果好,绿色风景线在江淮大地不断延展。

        发动社会参与,创新义务植树载体。倡导"身边增绿、共建共享",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三线三边"义务植树活动。两年来,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干部参加的植树活动达249项,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75个。各地围绕"三线三边"共营造各种类型义务植树基地1317个,面积达14.98万亩,其中营造"工会林"152个、"青年林"269个、"巾帼林"183个、"八一林"146个,其他植树基地567个。  

旅游景观林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管理步入法制轨道

        湿地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在104.1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7.47%的湿地土地上做文章,将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科学管理、依法保护之路,特别是省人大常委会最近颁布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科学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完成了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编制了《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加强湿地科研监测工作。在科学调查规划基础上,2014年年底划定了全省湿地生态红线,明确全省湿地面积不得低于104.18万公顷,目前正在组织各市县将红线定点定位落实到具体湿地。

        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全省现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建立了23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39处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湿地保护总面积达46.4万公顷,全省65%的自然湿地和70%-80%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了颍上八里河、贵池十八索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升金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使用欧盟赠款115万美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赠款265万美元,在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和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成功实施了湿地保护项目。

        依法加强湿地保护管理。2015年11月19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设立安徽湿地日、实行名录管理、强化城市湿地管控、加强湿地修复、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给予了明确规定,为依法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强保障。

信息来源:bt365体育在线官网管理员 | 责任编辑:bt365体育在线官网管理员